2016-02-23 14:46:44
来源: 河南新瑞普测控技术有限公司
标签: 公司动态
导读:由于我国缺乏系统的长期监测,没有翔实的统计数作为做支撑,目前尚无法揭示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具体危害。为此,我国从2013年年底开始开展空气污染(雾霾)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及相关研究,有望解开雾霾影响下疾病发生的秘密,同时也为干预措施的科学性提供支撑。
那么,这项工作进展如何?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采访。
开展监测为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提供支撑
建立环境与健康监测网络是我国一项重要工作计划。
2007年,原卫生部和原国家环保总局等18个部委联合发布了《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(2007-2015)》,在行动策略部分特别提出,形成环境与健康监测网络,开展实时、系统的环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监测。
近年来,我国许多省份秋冬季雾霾天气频发,导致的健康危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。而2013年1月我国出现持续大规模雾霾天气,成为启动空气污染(雾霾)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工作的最重要推动力量。
持续大范围的严重雾霾,引发了社会对健康影响的广泛担忧。但由于我国缺乏系统的长期监测,尚无法揭示雾霾特征污染物的健康危害。这就造成了连专家都说不清楚的尴尬局面。
因此,迫切需要开展空气污染(雾霾)健康影响监测,了解不同地区空气污染(雾霾)特征污染物的浓度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,为进行健康风险评价提供数据支持。
专家表示,揭示空气污染(雾霾)对人群健康影响特征及变化趋势,必须在全国范围建立空气污染(雾霾)健康影响监测网络,通过系统、长期的监测,评估雾霾天气下特征污染物的人群暴露水平;评估人群健康风险及其特征;识别雾霾天气相关的易发疾病、敏感人群及区域差异,为采取针对性的人群干预措施,制定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。
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,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曾向媒体透露,将在全国pm2.5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开展健康评价研究,计划3年时间、投入约五六千万元。工作人员将深入10个城市展开对病人的调查,同时大量收集资料,包括环保、气象的相关数据,进行一段时间的监测。经过科学研究和分析,完成基础研究。
最初的设想包括室内pm2.5污染研究、人群pm2.5暴露水平研究,从而得出pm2.5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科学数据。以此数据为基础建立pm2.5健康预警平台,用数据说话,详细告诉人们如何避免健康受影响。如pm2.5到了多少数值的时候,患有哪一类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怎样避免。同时,在判定pm2.5污染比较严重的时候,将提前预警,建议公众减少污染排放。
这项工作到了2013年下半年有了实质性进展。当年10月,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发布了《2013年空气污染(雾霾)健康影响监测工作方案》,提出通过3年~5年时间,逐步建立覆盖全国的空气污染(雾霾)监测网络。
项目得到了中央财政的支持,相关工作随之展开。
探讨雾霾成分与人群发病的联系
按照国家卫计委要求,项目首先锁定雾霾重点地区,最终目标是建立覆盖全国的监测网络。
2013年,全国16个省辖市43个国家点开展这项工作;2014年,全国拓展到31个省辖市的73个国家点。到了2015年监测点增加到106个,据说今年还会再增扩。
监测点如何选定?专家告诉记者,在哪里设监测点并不是随意定的,主要根据pm2.5浓度来确定,轻污染区和重污染区都要兼顾。
如北京在监测点布局时,为确保监测数据更为精确,设点时考虑把北京“环”起来,其中既有尾气排放量较大、扬尘导致的粉尘浓度较高的污染区,也有绿化环境较好的居民区。目前,北京市疾控中心在全市11个居民小区设立了空气监测站点,派专人定期采样,并进行空气成分检测。
那么,这个项目与环保部门对雾霾的监测有何不同?据介绍,前者共分为四大块,块是资料收集,包括环境空气质量、气象资料收集;人口统计资料的收集;医院门诊资料收集;急救中心接诊资料收集等。
疾控部门与环保部门监测雾霾的区别是,疾控部门在监测雾霾天气的同时,还要监控全市二、三级医院门急诊量、不同污染日的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等。
除了收集资料,还需对雾霾监测和成分进行分析。
记者梳理多地发布的消息发现,很多地方的疾控部门在每个月的10日~16日连续7天去监测点采样,每次采样时间不少于20个小时。如果遇到雾霾天气,则每天都需进行采样,监测pm2.5浓度。
据杭州市疾控中心环境与职业卫生所所长杨洛贤介绍,对于采集下来的样品,会进行32种成分的分析,这32种成分包括12种重金属、16种多环芳烃和4种阴阳离子。
通过对雾霾这32种成分比例进行分析,再通过整合来自环保、气象、疾控、医院等的信息进行比对,就可以形成一份雾霾与人群健康关系的分析结果,而且这份分析结果会是专门针对各地区的,对进一步开展雾霾研究,以及采取科学预防措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据介绍,在空气检测方法上,我国现在通行的质量方式是膜式称重法,需要经历捕捉颗粒、晾晒、称重、分析等步骤。通过20小时~24小时的采集,空气中的颗粒物都吸附在试验膜上,工作人员对膜进行前后称重对比和成分分析,判断出颗粒物的浓度以及所含的不同成分。
第三块工作内容是进行小学生健康影响调查。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是2014年正式开始启动这项监测工作,南宁市作为监测城市,小学生健康影响调查一年做一次,冬季进行。自治区疾控中心的专家解释说,因为冬季是污染天气较多的时节,要在11月中旬做完。在监测点分别选择1所或两所小学,抽选三年级到五年级600名学生做问卷调查。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健康情况、家居情况、最近两周的发病情况、症状发生率等,其中再抽选150人做肺功能测试。
除了小学生,第四块工作内容是进行社区人群健康监测。在每个监测点分别选择1000名以上的社区居民开展问卷调查,内容与小学生的相似,但一年需做两次,夏季和冬季各一次。
基础数据不足,其准确性影响因素众多
初步结果尚需进一步分析研究
对于空气污染(雾霾)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,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曾表示,如果顺利,2015年年底应该有个结果。但记者发现,至今仍未见公布。
在雾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之际,这项大规模的监测研究项目被社会赋予了很大的期望,但却鲜有媒体跟进报道。
中国疾控中心的一位专家向记者表示,这项工作一直在推进,但其结果公布需要一个过程,现在确实还没有结果。同时,目前监测网点数量多,数据的量也非常大,需要认真细致地分析。最终的结果需要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统一发布。
记者注意到,很多地方疾控部门在其网站有启动监测工作的消息,以及一些地方卫生计生部门九游平台官网的技术培训等信息。
如浙江省疾控中心在九游平台官网发文称,中心环职所自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项目开展以来,通过协作高效的工作节奏和细致缜密的方案安排,从零开始,在全省5个地市同步开展推进采样和人群调查工作,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阶段性成果。
对这项工作,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表示:“国家对此很重视,投了很多钱,中国疾控中心也做了大量工作。但是客观地讲,很多因素决定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、准确性还不够好。”
同时,潘小川也表示,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效应关系重大,理应慎重对待。
此前,王宇曾表示,空气污染(雾霾)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是一个长期的、系统的工程。目前研究已经做了两年,以后还要延续。这项研究已经在几十个城市选取样本,而且样本城市每年都在增加。
他称,以前我国从来没有在这方面做过系统研究,所以现在很多数据都没有。如上一年什么情况,几个月前什么情况,都不清楚。而一个肿瘤案例,与雾霾有多少相关度?与吸烟有多少相关度?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事,要在一个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,以求一个科学的数据。
专家说法
健康影响与颗粒物成分密切相关